信息技術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 來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興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4-21 15:06
劉東莉
海豐縣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摘要:歷史學科是一門社會學科,內容往往是乏味的,怎樣讓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產生興趣呢?我覺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到信息技術手段是一個關鍵點。本文就如何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作出一些看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社會學科;興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
歷史學科是一門社會學科,學科的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及現代史,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這些基本史實。這些歷史都離我們現在的生活的年代較遠,而且跟今天或身邊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講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難以記憶,理解抽象。我們都知道,背誦歷史內容往往是乏味的,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提不起興趣來。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那么,怎樣讓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產生興趣呢?我覺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到信息技術手段是一個關鍵點。
21 世紀以來世界信息技術廣泛傳播發(fā)展,在我們中國,計算機輔助教學已開始逐步步入中小學課堂,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現實??梢哉f它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給傳統(tǒng)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泉與活力。那怎樣讓信息技術手段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得以應用呢?下面就課前、課中、課后談談我對信息技術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看法及感受。
第一,課前準備階段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一些APP 學習軟件,布置相應的課前預習,如UMU、釘釘、班級小管家、曉黑板等。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自主地在知乎、百度、搜狐等網站搜索相關的史料、照相、視頻等資料,或是到相應的歷史遺址拍照相應的相片,再用手機或IPAD 記錄相關講解員的口述史料,然后將獲得的相關信息加以整理,上傳到教師指定的學習軟件上面,這樣就能更好地做了預習,達到充分的學習效果,更加事半功倍。
比如,我在講到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農民運動、蘇維埃政權時,引導學生通過知乎網站查閱這一時期相關的資料,并將其和我們海豐的“農民運動大王”彭湃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彭湃故居、紅宮紅場、新山村等地進行考察,拍攝相關的照片或文獻史料加以整理之后上傳到我創(chuàng)建的UMU 網絡平臺。這樣,我就能通過學生的反饋來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了解情況,為新課的教學制定最佳學習方案,從而能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而對于學生來說,課前的信息化式的自主學習,不僅能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yǎng)他們閱讀及分析史料的能力、觀察鑒賞能力、實踐能力,更能激發(fā)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熱情國家的情懷,提高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新授課堂的導入階段。在老師講到辛亥革命這一課時,為了引入新課,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介紹孫中山先生的紀錄片,請學生邊看邊思考,孫中山先生一生對中國革命究竟作出過什么功績呢?當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繼續(xù)引導。這種順勢導入新課視頻的方式,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孫中山會出現思想上的轉變,為下面課程奠定基礎。
第三,新授課的正課階段。在講到唐朝的石窟藝術時,可以先播放紀錄片敦煌莫高窟的片段,再請學生擔任導游,跟大家講講敦煌莫高窟的相關內容。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能夠營造具體的歷史情景,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學習歷史、思考問題。
在講到近代史紅軍長征的相關歷史事件時,可以通過制造紅軍行軍的動態(tài)圖課件,加深他們對行軍行的路線、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理解,甚至可以用電腦制作三維立體動畫,這樣就更能調動他們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來強化感知,使他們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長征精神,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運用這些信息技術化手段,能達到常規(guī)教學手段達不到的作用,既豐富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我在講五四運動這一歷史事件時,讓學生觀看電影《建黨偉業(yè)》其中的電影片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什么是“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情操,何謂愛國青年的滿腔熱情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素養(yǎng),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這樣就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強化德育功能,克服了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既輕松又容易引起共鳴。
同時,課堂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老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覺得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信息技術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可以做到這一點。比如在講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內容時,我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在平板或手機上查閱史料,搜集各種靜動態(tài)圖片與資料,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各自制作多媒體演示文稿,并進行競賽評比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學習到了知識點,還培養(yǎng)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協(xié)同合作能力等等。
其實,我覺得課堂上用到信息技術手段是最有效的,它最有利用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當我在上到一些文學知識點的時候,我思考著如何將文學作品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狀況等方面聯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更能淺顯地、通俗易懂地理解呢?當我在講到司馬遷的《史記》時,我通過互聯網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中央電視臺的大型舞臺劇作《典籍里的中國》中的《史記》一集。就是這樣,同學就用最快的時間,通俗易懂地了解了黃帝至漢武帝時期的史實,還有《史記》的體裁、內容、耳熟能閑的典故等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豐富了課堂,同時又開闊了視野,提升了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效果頗豐。還有,當我在講到李時珍與他的《本草綱目》時,布置學生觀看《本草綱目》,而后讓他們寫出自己對李時珍的解讀文章,既滲透了語文學科內容,又培養(yǎng)了他們樹立愛國榜樣,提升了他們的家國情懷。
第四,課后階段。教師可創(chuàng)建一個班級的釘釘群,將本課的相關課件、教學視頻、筆記等上傳到上面,供學生課后加強鞏固學習,加以查漏補缺。也可以在上面布置作業(yè),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上傳。還可以要求他們在上面寫寫本課的反思,將學習到的內容、感受進行發(fā)表,然后老師評、學生互評,互學互評,互評互學,拓展視野、增長見識,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老師可以在上面隨時查看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水平,從而更好地制作教學方案和計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化教育也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一種重
要手段,特別是國家知慧教育平臺等學習平臺的創(chuàng)新推出,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育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提供了便利。它是深入貫徹落實xi 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縮小數字鴻溝、推動教育服務的有效支撐。它是教育和技術結合,老師將教學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通過電腦手或機再學一遍,教師可以錄制教學視頻,基于學生情況來備課上課,還可以讓學生上網課,讓他們借助互聯網自主探究學習等等。
總的來說,世界信息技術在不斷地發(fā)展,在歷史教學的前、中、后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充分地感受、理解,開拓他們的視野,這些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能力的培養(yǎng),能強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性,更優(yōu)化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從而可以提高他們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梢姡F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勢在必行。我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唯有勤于學習、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總結,才能多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使本來相對比較枯燥的歷史教學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信息技術下歷史學科高效課堂模式的研究《 網頁 》
[2] 四平臺齊上線 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 - 魯網教育頻道《網頁 》
[3] 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優(yōu)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感悟
[4] 李冬影 -《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 》- 2018
[5] 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_ 網校通專區(qū)《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