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風景
- 來源:紅豆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風景,陽光,作品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1-04 19:29
李明媚,女,壯族,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西作家協(xié)會報告文學(xué)委員會委員,南寧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綠城玫瑰”作家群成員。作品散見于《民族文學(xué)》《小說界》《廣西文學(xué)》《紅豆》等刊物。出版有詩集《煙雨江南》、長篇報告文學(xué)《大化風度》《向著生命的彼岸》、長篇小說《擱淺在夏天的雪》、中短篇小說集《踏月光的女人》。作品多次選入文集。曾獲第七屆壯族文學(xué)獎、第五屆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花山”獎、《廣西文學(xué)》優(yōu)秀作品獎以及《紅豆》優(yōu)秀作品獎等獎項。
壯族的土地文化——那文化,是從八桂大地歷史深處走來的,它帶著歷史的厚重與古樸,帶著歲月風風雨雨侵蝕過的痕跡。壯族子民,據(jù)“那”而作,依“那”而居,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據(jù)此孕育并傳承了那文化。
時至今日,如那峒、那重、那元、那門、那朗、那坡……八桂大地以“那”這種方式命名的地名,特別是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比比皆是。
一直以來,那文化似乎屬于廣袤的大地,歸于殷實的田野,“那”似乎屬于大自然,屬于那些樸實的鄉(xiāng)村,而有一天,在廣西民族大學(xué)相思湖學(xué)院竟然與那書、那屋、那園、那石不期而遇,壯族的那文化之花在這里競相綻放……
我看到那書苑一本本書,仿佛生著陽光,飄著云朵,滴著甘露……
那書苑文化長廊,我與載著知識的書相遇,與溫潤的陽光相遇,與輕盈的云朵相遇,也與晶瑩剔透的雨露相遇。少年嗜讀詩書,信奉書中什么都有,它能給我展現(xiàn)浩瀚的宇宙,讓我在大地上耕耘,在天上放牧星辰。
讀的書多,買的就多。平日攢下零花錢,去書店換一本自己偷偷喜歡已久的書。書拿在手里,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便覺得什么都不缺了。
一本書,對于我而言,就是一生的財富;一本書,對于我來說,就是一扇通往先圣的門扉;珍藏一本書,像珍藏一縷春光、一個世界。
書日漸多起來,床頭枕邊,小書桌上、凳子上,到處都放滿了書。每讀一本書,都會和書中有故事的人成為知己,相識、相交、相知。
在那書苑文化長廊,我竟然遇見兒時夢想的星空。來那書苑時,陽光正穿過明亮的落地窗,在書上生長。敞開的書架高高的,像要直通天際。
高達三四米的書架,我還從未見過,頓時心生震撼。面對登高才能取下的書籍,我忽然明白了知識是用來攀登的寓意。那書苑用登高的方式,一心引領(lǐng)學(xué)子們用心去攀登知識的高峰,這恰恰是一種最虔誠的讀書態(tài)度。
從書架頂端取下一本喜愛的書,坐在書桌邊看起來,一縷陽光落在手邊書上,滿屋生輝,遍地留香。
在那書苑文化書廊,兒時夢想的星光一一落進了心底,眼里忽然有了淚光。
贈人玫瑰,手生余香。那書苑贈予學(xué)子們一生的玫瑰,也添滿屋的書香。
遠古時期,壯族先民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形成了以稻作文明為內(nèi)核的那文化,從此根植在廣西民族文化的血脈深處。我真正懂得了那書苑、那文化的內(nèi)涵時,我眼里忽然噙滿了淚水。在那書苑,我把自己深埋在書里,用心去閱讀那文化的內(nèi)涵,沿著阡陌小路,走進歷史的深處。
歷史書寫著壯族那文化的璀璨,也書寫那文化的一片星空;閱讀那文化,數(shù)不清的星光便落進學(xué)子們的心底深處。
書廊是開放共享的,誰都可以把喜歡的書帶回家閱讀,讀完再及時把書還回來。那書苑共享的不僅是古色生香的書,還有那文化在那書苑源遠流長。
從那書苑轉(zhuǎn)身就走進了那屋,在此我遇見了咖啡還有茶,簡直驚呆了。午后,讀書、喝咖啡、品茶,正是人生的味道,能夠享受生活的一份愜意,這就夠了。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行,我時常看到在巷子口或小院里獨自飲茶的人,人生在一杯清茶里沉醉,時光在一杯清茶里消逝。有人說,真正懂茶的人多是思鄉(xiāng)的人,也多是一個孤獨的人。馨香的茶水里,他鄉(xiāng)便是故鄉(xiāng),一半是故鄉(xiāng)一半是他鄉(xiāng),一半是大海一半是山巒。
我喜歡茶的釅烈,更喜歡咖啡的濃郁,我第一次喝的咖啡,是奶奶從越南帶回的咖啡粉沖泡的,而茶是我稍稍長大后才喝的。那年在學(xué)校,同宿舍的一位來自茶鄉(xiāng)的同學(xué),請舍友喝她從家里帶來的茶。在品嘗人生的第一杯茶時,我看到茶葉在一杯開水里完美綻放,綻放的過程就像創(chuàng)作一首詩,又像盛開一朵花。
后來舍友告訴我,她家房前屋后,到處都是茶樹,后山還有一大片郁郁蔥蔥的茶園。陽春三月,最忙的是采茶人。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制作工藝,從茶樹上采摘的茶葉,要經(jīng)過攤晾、殺青、揉捻、干燥等工藝,茶葉才走完一生的路程。茶葉雖是生命的延續(xù),但呈現(xiàn)的是另一種生命,它把香氣留給人間,把雋永留給人世,它把最美的綻放在人世間。
我懂茶如人生,卻難以理解奶奶一杯咖啡中的人生。小時我時常見奶奶空閑時沖上一杯咖啡,時不時地抿上一口,像是不舍得喝,又像是在回味著什么,陽光在屋子里明亮而又活潑,喝著喝著,奶奶的眼里就有了淚光。后來我才知道越南海防是奶奶的家鄉(xiāng),那咖啡里有奶奶思念的故鄉(xiāng)。
一杯清茶里思念故鄉(xiāng),一杯咖啡里也藏著故鄉(xiāng)。久居喧囂的都市,我去過不同的咖啡廳,也喝過不同味道的咖啡,可我再也遇不到奶奶喝咖啡時的那份寧靜、那份活潑與明亮。
在那屋咖啡廳,我遇見了一份寧靜和恬淡,我還遇見了童話。一直以來我喜歡童話,總覺得都市里還藏著小矮人和森林深處的小木屋。那屋咖啡廳就像是童話里小矮人的小木屋,古樸的木桌木凳,四周立著書柜,不管坐在哪個位置,隨手就可以拿起一本書翻看。
此時正是學(xué)生們上課的時間,吧臺的一個小姑娘正捧著一本書在讀。她的發(fā)絲落在了書本上,陽光落在她的發(fā)絲上,蝴蝶在陽光里飛舞。這種恬靜的美就像白雪公主,我悄然無聲地坐著看書,不愿驚擾一個完美的童話世界。
那屋咖啡廳的旁邊就是茶屋,當咖啡遇見茶,它就會生長許多的童話,就會有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住在里面。是的,那文化創(chuàng)造了都市的童話,營造了都市的詩意,也鋪設(shè)了學(xué)子創(chuàng)業(yè)、成長、成才之路。
告別那屋,走出戶外,便見那石園。走進那石園,那些厚重的石頭,通過能工巧匠的雙手便回到了大自然,回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屯,回到了悠悠歲月的深處。
那石園里的每一塊石頭,都帶著遠古的印記,帶著蒼勁和古樸,帶著堅韌的品質(zhì),從歲月深處走來,從八桂大地每個角落走來,攜手走到了一起。
這些有故事的石頭背井離鄉(xiāng),齊聚那石園。這里成了石頭的家園,天下的石頭似乎都到那石園里痛飲甘泉。
那些有來歷的石匾、石磨、石舂、石凳、石缸等,在那石園里搖身一變,就成了石牌樓、石門、石柱、石墻、石桌、石來運轉(zhuǎn)……
工匠的手,帶著生命的感知力,帶著靈魂的深邃,創(chuàng)造出一個從未有過的那石園。它雖沒有太湖石的清奇古怪、風骨嶙峋、玲瓏剔透,但那石園里的每塊石頭都寫滿了滄桑,呈現(xiàn)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那些深藏于石頭縫里的故事在教科書里是找尋不到的……無數(shù)石頭滄桑的歷史壘起了那石園的石建筑,也壘起了那石園的石文化。在那石園,頭一回看到成千上萬的石頭堆在一起,我忽然安靜下來。那石園里沉穩(wěn)的石頭充滿著生命原始的野性力量,它們被人從歲月的長河里打撈起來,成為那文化里永久的紀念和續(xù)存,成為石文化的仰望。這些石頭像一座座巍峨的大山,人們單純的仰望是遠遠不夠的,值得用心用情一輩子去攀登,抵達中華文化的山頂。
這些石頭是有記憶的,那些疼痛的記憶跟歲月變遷有關(guān)。翻閱石頭的歷史,我仿佛看到了它們的滄桑命運,看到關(guān)于那文化的一幕又一幕。圍著獸皮和樹葉的原始人,用堅硬的石頭敲開了生澀的野果,用鈍拙的石刀收割原野上的植物,也敲開了生命之門。作為原始人勞動工具的石頭,來到那石園里進行交流、碰撞,擦出絢麗的火花。
石頭爬滿了青苔,布滿了歷史,也書寫著歷史。一塊石頭被人類精心打磨,一年、兩年、十年,甚至幾十年去打磨一件石器。一件石器,或許就是一個輩子的時光,就是一個原始的時代和一段歷史。
有空時,來那石園里走一走,站在石頭的中間,走近石墻、石柱、牌樓,用心聆聽那些遠古石頭的召喚,感受無數(shù)生命的律動,用心體察每塊石頭,感悟那些石頭不同的命運。
坐在那石園里,體會自己跟石頭的關(guān)系,體味石頭跟世界的關(guān)系。小小的那石園不僅是石頭的世界,也是各個時代石文化的互相滲透與融合和積淀。
那石園處處綻放著石文化,它來自每一塊石頭深厚的歷史底蘊,來自每塊石頭上歲月的嬗變,來自每塊石頭的滄桑命運。這樣的那石園,凡來過的人都會引起共鳴:愿做一塊石頭,與那石園里的石頭長相守,聽一聽石頭的吟唱和來自遠古的歌謠,讓靈魂多些生命的回響。
田園牧歌,一個多么詩意的名字,一首無比動人的牧歌,可對于很多人來說,如今它竟成了遙遙在望的遠方,成了遙不可及的彼岸。
從那石園里走出,沿著垂柳依依的柳月湖,十來分鐘便到了那園。
那園是都市中一處美麗的鄉(xiāng)土田園,是放飛鄉(xiāng)愁的好去處。那園讓學(xué)子們在暢游知識的海洋之余,一次次轉(zhuǎn)身走向這一方天地。那園是學(xué)子們的“責任田”,從教室到那園,從暢游知識的海洋到精耕細作,從播種夢想到收獲果實,每個學(xué)子都在那園里有自己的收獲。
種子被播撒到那園肥沃的土地里,地里還有著師兄師姐們澆灌過的汗水和時光的味道,從泥土深處用心體會,才有人生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人類的知識同樣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只有內(nèi)心敬畏的人才能領(lǐng)悟知識的寬廣。學(xué)子們不光要懷著對大地的敬畏,還要身懷對前人的尊敬,內(nèi)心才會接受那無限星光的照耀。
土地是純樸的,也是最厚道的,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在土地上躬身耕耘,如同在知識的海洋遨游。種子播下去,埋進了土里,氣候、溫度、濕度……缺一不可,一粒種子的生根發(fā)芽是對每一次生命機遇的精確把握。一個生命破土而出,來到這個世界,始終遵循著生命規(guī)律。學(xué)子們對知識的汲取也如出一轍。
種子埋進土里,是一個耐心守候的過程。人生有足夠的耐性才能撐起自己生命的一方天地,化滄海為桑田。在土地上深耕細作,過程同樣是漫長的。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每一種蔬菜都有自己生長的季節(jié),一旦過了自己的季節(jié),就會日漸枯敗。生命的榮枯盛衰,幾乎天天在那園里上演。
在那園里,學(xué)子們細心耕耘。每一棵蔬菜都得到了天地的潤澤,都沒有錯過一束陽光,也都沒有與一滴雨露擦肩而過。
學(xué)業(yè)之余用心耕耘土地的學(xué)子,都會在那園里看蔬菜開花,守候蔬菜成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享受生活快樂。
在那園里的蔬菜,路過的人都可以進來采摘一把帶回家,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學(xué)子們學(xué)會敞開自己的胸懷,把勞作的辛勤與汗水的付出,送給人們品嘗。
慶幸在相思湖學(xué)院還有這樣的那園,在泥土里,處處根植人類的思想、文化、哲學(xué)和精神。每一個前來求學(xué)的人,只要彎下腰耕種,就能時時仰望星空,接受璀璨星光的照耀!
責任編輯 藍雅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