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呂布 在1/125秒中品味生活
- 來源:藝術(shù)與設(shè)計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馬克·呂布,攝影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7-01-04 10:26
馬克·呂布(Marc Riboud)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國里昂,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是新中國成立后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從1957年起多次訪問中國,留下很多經(jīng)典照片。1957年發(fā)表了報道中的第一張圖片,觀察和記錄了在中國發(fā)生的若干歷史事件,以來自東方的延伸報道而著稱。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中國三面紅旗)、《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
馬克·呂布(Marc Riboud)1923-2016,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影響了一代人的法國攝影師。他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他一生中先后22次到訪中國,從毛澤東、周恩來到鄧小平,從“百花齊放”、“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后的廣州、深圳街頭,沒有任何一個西方攝影師像他那樣了解和想要了解中國。35萬張底片,記錄了中國半世紀的悲欣,也記錄了一位攝影師的執(zhí)著信念與生命軌跡。但是在馬克·呂布看來,“那些照片只是一些瑣碎的細節(jié),它們不代表任何觀點與價值判斷,更無法為中國的歷史變遷提供見證。”
馬克·呂布晚年罹患帕金森癥。2016年8月31日(法國當?shù)貢r間8月30日),馬克·呂布逝世于法國巴黎,享年93歲。他曾經(jīng)的助手、學生和摯友肖全,恰好在7月出版了新書《跟著馬克·呂布拍中國》,這本來是給這位亦師亦友的攝影師的93歲獻禮,卻成為了一種深刻而特殊的悼念。
行走的攝影師
馬克·呂布最著名的兩張照片,一張是1953年拍攝的《埃菲爾鐵塔的油漆匠》(Eiffel Tower Painter),這張照片也是他的成名作和進入法國馬格南圖片社的入場券。另外一張是1967年拍攝于美越戰(zhàn)爭時期的《槍炮和鮮花》,記錄了華盛頓反戰(zhàn)大游行中17歲女孩簡·羅斯(Jan Rose Kasmir)用鮮花對抗槍炮的歷史性時刻??梢哉f,這兩張照片是讓馬克·呂布可以走進攝影史的佳作。而大多數(shù)中國人更加熟悉的,則是他所拍攝的飲酒的毛澤東和抓拍周總理在會談中舉出“剪刀手”的肖像照片。這張照片拍攝于周恩來總理和當時的法國教育部長會晤時,周總理伸出兩根手指說:“我在法國只學到了兩樣東西,一個是馬克思主義,一個是列寧主義。”在攝影的造詣和影史的地位上,馬克呂布或許無法與布列松或卡帕比肩。但是沒有人像馬克·呂布那樣行走和拍攝,這令他獨一無二,無人能及。
1956年9月,也就是在拍攝《埃菲爾鐵塔的油漆匠》之后的第三年,馬克·呂布接到周總理發(fā)給他的訪華拍攝邀請,他的簽證有效期從1957年1月1日起。這是新中國對西方攝影師所發(fā)出的第一份邀請,馬克·呂布則一天也沒有延誤,拿到簽證后,他先從加爾各答飛到香港,從香港徒步過橋到達深圳羅湖關(guān)口,坐火車到廣州,再從廣州飛到北京,開啟了他為期5個月的中國之行。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新中國在西方世界的眼中是封閉、神秘和危險的。那時中法尚未建立外交關(guān)系,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guān)系的西方國家更是寥寥無幾。馬克·呂布能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首位訪華拍攝的攝影師是背后幾點特殊原因。首先,和其他歐洲民主國家相比,法國對于社會主義思潮的態(tài)度更加開放和支持。從上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法國共產(chǎn)黨在國際工人運動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嶄露頭角,發(fā)揮過重要的影響。另外,馬克·呂布1956年在印度生活工作的時候,通過自己的關(guān)系間接聯(lián)系到當時訪印的周恩來總理,才能夠獲得了這來之不易的訪華邀請。當然,這趟旅程能夠最終成行,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得益于當時中國內(nèi)地轟轟烈烈的“百花齊放”政治運動。雖然這短暫的文化春天僅僅維持到1957年4月底整風運動的開始,但是這難得的歷史機遇已經(jīng)被攝影師馬克呂布牢牢地抓住了。
從1949年到文革結(jié)束的這段時間里,攝影在中國作為服務政治的宣傳工具,是被嚴格管控在極少數(shù)人手中的。除了媒體記者和照相館,中國民間是不存在攝影的。在這種歷史隋境下,必然造成個人角度和看法的缺席。作為建國后第一位訪華的西方攝影師,馬克·呂布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1957年熙熙攘攘的天安門廣場、天橋大街的雜耍賣藝人群、單位門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標語牌、鞍山工廠食堂中用餐的工人,還有飲酒的毛主席等等。他的攝影與當時中國清一色的的宣傳式攝影完全不同,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聚焦普通中國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當時的中國社會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影像資料。他所拍攝的美術(shù)學院里的人體教學場景,在法國展出的時候還曾一度被認為是假照片,因為人們認為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是不可能存在人體藝術(shù)的。
攝影記者和他曾擔任馬格南圖片社歐洲部總裁和副總裁的身份,為馬克·呂布的行走提供了機遇。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越南……他是一個漫游者,但是他的漫游又因攝影而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分享的視覺敘事。他的鏡頭里記錄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畫面,并不僅僅屬于那個時代,也屬于每一個個體。越南戰(zhàn)爭爆發(fā)后,馬克呂布又成為唯一獲得準許進入越南拍攝的攝影師,他拍攝的胡志明登上了1969年《LOOK》雜志的封面……可以說,馬克呂布通過他的攝影向我們講述和介紹了,英國人稱之為“關(guān)注攝影師”的新聞主義向更個人的、立場更鮮明的藝術(shù)蛻變的漫長過程。
攝影師之眼
1923年,馬克·呂布出生于法國里昂附近的小鎮(zhèn)saint Genis Laval一戶富庶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銀行家。他的一位哥動ean Riboud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服務公司Schlumberger的前總裁;另一位哥哥Antoine Riboud是達能公司的創(chuàng)辦者和總裁,2002年去世。馬克·呂布14歲的時候,父親把自己在參加一戰(zhàn)和全球旅行時隨身攜帶的心愛之物——一臺柯達袖珍型相機(Vest-Pocket Kodak)送給他,讓不善言辭的馬克·呂布學會觀察這個世界。
青年時代,馬克·呂布成為了一名建筑工程師,這段經(jīng)歷也讓他對于線條和光影保持敏感,他的照片經(jīng)常采用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幾何構(gòu)圖,在任何時候,他都不會放棄照片的形式感。這種傾向在馬克·呂布的早期作品中體現(xiàn)得更加強烈。這或許也與馬克·呂布在初入影壇時受到布列松的指點與影響有關(guān),布列松曾贊賞他的幾何眼光,并鼓勵他走向攝影的道路。他的代表作品《北京琉璃廠古玩店窗口》,幾乎是每一個攝影專業(yè)學生在構(gòu)圖課程中都會學習到的一張經(jīng)典“教材”。
“優(yōu)秀的鋼琴家不用看鍵盤就能找準各個鍵的位置。攝影師的鍵盤只有三個鍵:距離、光圈和速度。三鍵具備很容易,可是抓準恰當?shù)臅r機和最好的角度卻考驗了反應能力,要提高這種能力,除了不斷練習別無他法。好的眼光所需要的不光只有一雙眼:頭腦,甚至整個身體都得相互平衡。也就是說要身體可以幫你“看”“A good foot is a good eye!”馬克·呂布曾經(jīng)這樣說。在他晚年的攝影生涯中,經(jīng)常拿著一臺佳能300D走世界,因為在他看來,攝影靠的是攝影師的眼光與觀察方式。
人們習慣將馬克·呂布歸類于紀實攝影的序列,但他本人生前多次強調(diào)自己并不是紀實攝影師,而只是一個細節(jié)的記錄者,他力圖不輸出價值判斷,而把攝影回歸到出于好奇和直覺的記錄下的瞬間。“很多別人所不關(guān)注的細節(jié),我覺得那很重要,上帝是存在于細節(jié)中的。我不創(chuàng)作故事,我只是個瑣碎細節(jié)的收藏者。”馬克·呂布如是說。攝影對于他來說,就如唱歌和寫詩一樣,是一件輕松和自然的事情,雖然在戰(zhàn)火或不安中行走世界充滿艱辛,但依然是充滿愉悅感的事情。
馬克·呂布與中國攝影
上世紀80年代,《現(xiàn)代攝影》雜志的主編李媚發(fā)表了馬克·呂布拍攝中國的20幅作品,首次讓中國攝影師認識了這位對中國情有獨鐘的法國攝影師。那個時期,中國的攝影界正處于力圖掙脫官方正統(tǒng)的新聞宣傳攝影和民間唯美而日趨商業(yè)化的沙龍攝影,中國的文化藝術(shù)界也正探討著關(guān)注社會的底層及人性的問題,他的攝影手法和理念,以及作品中所突出指向的人道關(guān)懷,為中國的攝影界帶來了一種新鮮的沖擊,人們沒有想到,早在50年代便曾有一個西方人如此拍攝中國,一種被稱之為“紀實攝影”的攝影風潮在中國迅速崛起,而馬克呂布的拍攝手法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紀實攝影界占據(jù)主導位置,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而馬克·呂布影響最為直接的兩位中國攝影師,一位是肖全,另外一位就是吳家林。他們都相識于1993年馬克·呂布訪華時。
肖全于1993年擔任他在中國的助理和翻譯,因而與馬克·呂布開啟了長達20余年的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他們一起在上海、深圳街頭拍攝,去張藝謀的片場拍攝,肖全的《我們這代人》不難看出馬克呂布的影響。在他今年出版的新書《跟著馬克呂布拍中國》中也曾詳盡地提到馬克呂布與他在中國拍攝的點點滴滴。在肖全的描述下,馬克侶布具有著特別敏銳的嗅覺,“我第一次跟他接觸是1993年。93年是一個什么年代?我們都知道鄧小平92年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個時候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不久。其實馬克呂布特別清楚他要什么,所以他會讓陪他去逛中國最大的電器市場,包括火車站,他知道有民工潮什么的,他雖然不懂漢語,但是他拍到了特別典型的1957年的中國,大躍進墻上那些宣傳畫,路邊的墻上還有很多這種符號,他對這些東西非常的敏感。”
同樣是1993年,云南攝影師吳家林在深圳遇到了馬克·呂布,這次相遇是改變吳家林命運的一次相遇。馬克·呂布對于這位在沒有人理解攝影的偏遠山村里堅持拍攝的中國攝影師他贊賞有加,視為珍寶。馬克·呂布稱他將吳家林稱作自己的“雙胞胎”,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同樣的人文關(guān)懷與熱忱,他將吳家林的作品帶回法國介紹給攝影界,還曾為他在巴黎最好的畫廊舉辦展覽……可以說,沒有馬克·呂布的極力提攜與推薦,吳家林是不可能成為西方知名度最高的中國攝影師之一的。
“我是銀行家的兒子,而吳家林是農(nóng)民的兒子;我在法國,他在中國,而且是在中國貧窮的山里,完全是兩個世界,常人對此往往不理解。但他的照片強烈地沖擊了我,溝通了我們的思想,我們就像雙胞胎一樣。我在法國有懂中文的朋友,他在中國有懂法文的朋友,使我們的溝通很方便。種種因素綜合在一起,促成了我們的故事。我14歲就有了照相機,是父親給我的。年輕的時候,拍了很多照片,都發(fā)表不了。要知道那時照相是很貴的,或許常人不可理解。吳家林在山里,那么貧窮,可他拍了那么多好照片,同時能保持一種本能的、無意識的狀態(tài)。一次他的相機掉進河里,常人可能會放棄,可吳家林硬是跳下去把它撈了起來。類似的故事有很多。”馬克·呂布如此解釋自己對于吳家林超出一般的贊賞和喜愛。
更重要的是,馬克·呂布認為好照片的力量是本性的流露,不是一時想象出來的。那力量來自生活本身。而他在吳家林的身上,顯然看到了這種品質(zhì)。
馬克·呂布對于中國攝影的影響還遠不止于上世紀80-90年代的紀實攝影和這兩位攝影師。
2001年,中國最早的平遙國際攝影節(jié),就是在馬克·呂布和他的外甥阿蘭·朱利安的推動和資助下舉辦的。
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頭兩年,他動員了法國國家攝影中心全力支持平遙,并將法國博物館珍藏的國寶級攝影作品都運到平遙來展出。他還策劃、組織了10多位瑪格南大師級攝影家來平遙舉辦個展,其中有瑪格南史上最棒的4位女攝影家。而他在2001年也帶著自己經(jīng)典的24幅作品參加了展覽。在他的幫助下,瑪格南多位大師在平遙開展了攝影講座,成為空前的中西攝影文化交流活動,也為后來平遙國際攝影節(jié)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節(jié)奠定了基礎(chǔ)。
2010年,上海美術(shù)館和中央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聯(lián)合舉辦了《直覺的瞬息:馬克·呂布攝影回顧展》,當時人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展覽竟然是馬克·呂布最后一次來到中國。馬克·呂布曾說過,作為攝影家,就是要在1/125秒中品味生活。他敏銳的雙眼總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攫取到不平凡的瞬間,又能在特殊的歷史機遇面前,為人類定格下在1/125秒鐘存在的永恒記憶。
?。ň庉嫞航?/p>
王若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