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學教學的現實困境與理性選擇
- 來源:中國經濟評論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教學,現實困境,理性選擇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7-23 19:46
胡偉群
精益和泰質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省 510700
摘要: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我國高等院校也逐步開始了擴招。越來越多的學子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但這同樣也伴隨著高等院校教學質量的持續(xù)下滑。經濟法學作為教育部確定的高等院校法學學科核心課程之一,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卻存在許多問題。只有真正解決經濟法學教學的現實困境,才能為其之后的發(fā)展提供正確的道路,從而促進經濟法學專業(yè)課程的不斷改革與發(fā)展。
關鍵詞:經濟法學;教學;現實困境;理性選擇;
引言
經濟法學基本的法律理論體系至今尚未真正構建形成,導致各校在整個本科階段經濟法學專業(yè)教學方面出現各種理論問題。由于中國各高校法學院在各個本科階段設置的基本經濟法學理論課教學有很多不同,給高年級學生今后的法律學習發(fā)展帶來很大一些問題,嚴重阻礙著經濟法學課程的未來學科發(fā)展。在國內大學的普通本科教學進程中,經濟法基礎教學實施的其大體過程都是基于依據一些現有關于經濟法學領域爭論中存在的幾個基本原則開展教學,所以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各所高校首先必須自己探索制定出至少一條能夠適合本校經濟法學課程教學特點的具體實施方法。
1.經濟法學教學的現實困境
1.1 教學目標存在爭議
經濟法學課雖然已是成為我國本科法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可是因為其國內還沒有形成一種相對較穩(wěn)定的經濟法學科體系,這就會使得其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爭議。某種特定程度上來講,經濟法學課程的理論教學基本目標就應該和我國法學理論教育主要目標相似,并且通過搞好經濟法學基礎理論教學可以更好促進整個法學專業(yè)發(fā)展的有序順利進行。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同的呼聲。首先因為各大高校法學專業(yè)所選用的經濟法學大綱存在差別。其次,不同年級的課程大綱在對要求高年級學生必須掌握哪些內容知識的能力目標和設定難度上往往也要有所明顯出入。這一目標的差別就會造成各大高校在這一教學目標設定方面存在差別,最終形成分歧且深入到素質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所占比重的問題之上。
1.2 教學目標不統(tǒng)一
近年來,教育界對于經濟法學的爭議之一就是它的歸屬問題,經濟法學究竟是職業(yè)教育還是精英教育亦或是通識教育這一爭議尚未獲得定論。這一爭議的出現是源于高校對經濟法學的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同,雖然經濟法學是法學的重點課程,要求經濟法學的教學目標應與法學教學目標相統(tǒng)一,但是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經濟法學教學要求,難以將經濟法學教學目標與法學教學目標相統(tǒng)一。對比各大高校的教學大綱不難發(fā)現:雖然各高校的教學大綱不同,但都要求學生能掌握經濟法學基本內容,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大綱內容存在差異,所以導致了各高校的教學目標不完全相同。而除了基本內容之外的知識,各高校就會顯示出較大的差異了。例如一些高校會要求學生能夠分析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而另一部分高校則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一些經濟案件的分析方法等。由此可知各大高校中,在本科階段經濟法學教學目標存在一定差異,對職業(yè)技能方面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叫。
1.3 教學內容陳舊
經濟法屬于新興部門法,在中國尚未構成完整健全的理論體系。因經濟法和民法存在學科劃分問題,致使其處在異常尷尬的境地。由于受到我國教育界及經濟社會的影響,國內對經濟法的組成依舊存有極大爭議。從教育角度來講,經濟法的確定對學校相關專業(yè)教學計劃安排具有直接影響,然而因經濟學爭議不斷,嚴重限制了經濟法學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從而上升到學校教育問題。因經濟法學課程體系尚未確立,使得各大院校課程教學內容安排存在極大不同,因此,要想掌握不同院校教育內容,只能依靠學校教學大綱。
1.4 教材選擇不當
經濟法學逐漸興起,相關教材亦比比皆是,正因如此使得教師在選擇具有權威性和完整性經濟法學教材上面臨極大難度。由于教材出版規(guī)章缺少完善性,高等院校多數教師由于自身職稱評定等多種原因相繼出版各種圖書,使得市場經濟法學教材參差不齊。部分學校為了快速選擇教材與響應教育組織號召,會選擇部分國家級與省級優(yōu)秀教材,這樣選擇教材具有一定好處,但同樣也存在諸多不足,單純運用這部分教材,無法對不同學生展開“因材施教”。而且,國家級與省級優(yōu)秀教材的內容與大學生理論接受程度不匹配。特別是法學,其具備極強的連貫性,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各種理論知識和術語,但若是過于注重教材的理論性,則無法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長此以往,定然會影響學生學習法學知識的熱情和興趣,不利于法學專業(yè)學生日后更好成長。
2.未來經濟法學教學發(fā)展過程中的理性選擇與改進對策
2.1 建設明確的經濟法學教學目標
高校建設明確的經濟法學教學目標,是實現高校經濟法學良好發(fā)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在教學中不僅要堅持素質教育原則,也要注重實踐教育,有效將兩者進行結合,發(fā)揮兩者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因此高校經濟法學的目標就要以培養(yǎng)教育者良好的法律思維,提升學生法律條文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經濟法學的概念和內容,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經濟法學思維。高校要通過提升學生對法律概念和自身的理解和認識,來提升學生經濟法學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利用法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2 教材的選擇
第一,教材編寫人員在編寫教材的時候要認識到所編寫的教材并不是以理論精深來判斷編寫得好壞的。而是應該言簡意賅的將基礎知識編寫出來,這樣才能使得教材的內容更加便于學生接受和吸收。但是有一些人認為教材內容復雜并不影響教學,因為在實際授課的事后教室會根據上課需要對內容進行合理的刪減講解。同時這一部分人卻并沒有注意到教材本身內容如果過多的話將會極大地阻礙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的接受能力。第二,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可以廣泛征求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使得教師還有學生也有提出建議和權利。同時為了更好的便于學生對教材進行選擇,可以先挑選出幾本教材由教師提供給學生,然后告訴學生每種教材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此基礎之上,對幾種教材進行比較,最后決定選用哪種教材比較好。這樣做既可以使得學生在分別教材的時候就可以初步接觸到經濟法學的知識,又可以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認真。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為了防止有些學生完全不關心教材選擇的問題,教師可以把這項內容加入到每個學生的平時考核成績中,以此來防止學生產生的“搭便車”的行為。
2.3 強化法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
所謂媒介素養(yǎng),即指人們獲取、分析與評價各類媒介信息的綜合能力。針對法學專業(yè)教育工作人員而言,媒介素養(yǎng)主要囊括兩方面:首先,加強對媒介的了解和認識,樹立正確積極的媒介導向,以批判的態(tài)度接納媒介信息。其次,提高媒介應用能力,科學合理運用媒介載體,使其為經濟法學教育課堂教學工作所用?,F如今,隨著網絡環(huán)境開放程度不斷加大,媒介信息堆積情況嚴重,且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真假難辨,不僅會影響法學專業(yè)學生搜索學習資料,還會影響專業(yè)教師的正確判斷。加之,師生對媒介屬性、本質與使用方法缺少正確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法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強化教師媒介素養(yǎng)、提高教師媒介應用能力迫在眉睫。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經濟法學尚未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面臨著高校的教學目標不一致,在教學內容設計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同時在選擇教材上也有一定的困擾。所以高校在進行經濟法學教學時,應該合格法學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經濟法學教學目標,在教材選擇和教材內容設計上注意其科學性和合理性,注意區(qū)分經濟法學的教學與學術界限,提高經濟法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浩良.融媒體時代下經濟法學教學的現實困境與理性選擇研究[J]. 法制博覽,2022(08):166-168.
[2]許彥粉,李芳,石光.經濟法學教學的現實困境與理性選擇[J].現代經濟信息,2019(05):454.
[3]鄭剛.經濟法學教學的困境與破解思路解析[J].法制博覽,2016(18): 312-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