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槍談(2) 國外名槍印象之HK33/G41
- 來源:兵器知識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名槍,HK33/G41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8-09-19 10:07
關于HK33/G41,筆者直言不諱地說:它是筆者接觸的槍械中,最名不副實、最想給差評的一款槍。
對于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槍迷而言,“德國造”這個詞,往往就是設計巧妙、加工一流的代名詞,而德國槍,則是軍迷心中的信仰和圣光。歷史上的德國槍械,無論是毛瑟98、MG42、PPK還是Stg.44,都一直是眾多軍迷心中“好槍”的代名詞。
二戰(zhàn)后,作為德國槍械制造業(yè)的“扛把子”,HK公司順利了繼承了“德國槍”的精神和衣缽。HK公司所設計的,包括MP5、G3、G11、HK416、MP5、MP7、PSG-1在內(nèi)的眾多槍械,是大家心中的槍械“優(yōu)等生”。HK公司本身,也始終被光環(huán)籠罩。對于不認識的槍,哪怕從來沒有聽聞過,只要是HK公司設計、生產(chǎn)的,很多軍迷往往都會高看一眼,不自覺地給它掛上“好槍”的第一印象。
當然,受制于一些因素,國內(nèi)的德國槍,尤其是HK公司的槍械并不多見。其中相對較為常見的,也就是G3、MP5、HK33和G41。對于筆者這種愛槍、戀槍的人來說,細細品味這些槍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HK33/G41基本情況
在講述筆者和HK33/G41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了解下HK33/G41的基本情況。
20世紀60年代,隨著AR15(M16)步槍亮相越南,突擊步槍發(fā)展在匆匆中進入了小口徑時代。嗅覺敏銳的德國HK公司,迅速于1968年推出了使用5.56×45毫米小口徑槍彈HK33突擊步槍。
HK33是較早的一批小口徑突擊步槍之一,脫胎于HK公司的招牌產(chǎn)品——G3步槍,在具體設計上大同小異。得益于G3步槍的良好口碑、“德國槍”的好名聲,生逢其時的HK33雖然沒有裝備德國,卻在小口徑槍彈普及的東風下,在出口市場上取得了較大成功,先后裝備了厄瓜多爾、智利等多個第三世界國家。泰國、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國均曾購買HK33生產(chǎn)線進行制造。
G41則是一款誕生在70年代末期的突擊步槍,同樣使用5.56×45毫米小口徑槍彈,是“增強版”、“M16化”的HK33。不同于HK33濃厚的“G3味”,G41在一些具體設計上,向M16步槍大幅度靠攏。最突出特征就是用M16步槍的彈匣替代了HK33的彈匣。不同于HK33的良好銷路,G41自誕生后一直銷量慘淡。
由于是一款“主打”海外市場的槍械,HK33有相當多的變種,不同國家的HK33都不太一樣,型號非常復雜。就筆者接觸的HK33而言,該槍采用固定槍托,容彈量25發(fā)的鋼彈匣,和M16步槍的彈匣完全不同。HK33重量較大,為4千克左右,長度為900毫米左右,但槍管并不長。而G41更重一些,槍管長度也比HK33略長,使用北約標準的STANAG彈匣(M16彈匣),容彈量為30發(fā)。
和其它的G3槍械“家族”一樣,作為HK公司的“招牌菜”,HK33/G41采用HK經(jīng)典的半自由槍機自動方式+滾柱閉鎖設計,而不是當時更為流行的導氣式+回轉(zhuǎn)閉鎖設計。因此,HK33/G41不需要在槍管上打?qū)饪祝瑯屝档臉尮荛L度選取相對隨意一些,這更加導致了HK33/G41型號“繁多”。而HK公司為了利于出口,在“起名”上十分慷慨,稍有不同就會再起一個新名字,更導致HK33/G41型號繁多。但琳瑯滿目的名字下,G3家族的核心設計卻沒有什么太大變化。
在中國,HK33/G41遠沒有它們的親戚——G3步槍和MP5沖鋒槍出名。這也難怪,畢竟沒有任何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批量裝備HK33/G41,連德國人自己都沒有裝備多少。在1980年代前后,我國為了跟進世界步槍發(fā)展潮流,進口過一批外國槍械作為自研步槍的對比對象,HK33/G41也名列其中。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進口槍械,也促成了筆者的一段“姻緣”。
讓人失望的“大家閨秀”
作為HK公司的產(chǎn)品,有著“德國槍”的信仰加成,筆者還是很期待能親自把玩一下這些德國槍。
但筆者從工作人員手中拿過HK33時就嚇了一大跳:這頭重腳輕也太嚴重了!一般而言,筆者接觸過的現(xiàn)代槍械,最舒服的是95式、AUG這樣的無托槍,重心就在握把上,次之的是81式、M4、FNC這樣的有托槍,重心在彈匣位置,雙手持槍時,槍械重量就很平衡了。再次之是M14、56半,帶有明顯非自動步槍風格的老式“古董”槍,重心非??壳埃p手持槍重量都有點不平衡。
HK33作為一款設計于1960年代的槍械,重心方面卻向M14“致敬”看齊,異常靠前。HKG41則“一代不如一代”,重心不僅沒有改善,甚至更差了。不過也許是太沉、重心太差,作為彌補,G41上增設了一個機槍式的提把。在筆者看來,這種彌補設計多多少少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接著筆者開始玩槍最喜歡的三步曲:慢慢拉動拉機柄(槍栓),試試上膛的“手感”。再緩慢釋放拉機柄,感受一下自動機(槍機組)的運動是否順暢。而后扣動扳機,試一試扳機感怎么樣。如今,對HK33/G41的扳機感早已沒了印象,但它的慢拉慢放拉機柄過程,或者說開閉鎖過程,卻是永遠忘不了。一言蔽之,就是既不好開,也不好閉。
G3/HK33/G41的拉機柄,是可以向前折疊的。筆者一直以為,這個可折疊的拉機柄,是人性化設計的體現(xiàn)——折疊后的拉機柄,可以有效減少鉤掛,對攜行大有好處。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的人性化只是筆者的想當然而已。
G3/HK33/G41的拉機柄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根本拉不動。射手必須把拉機柄從折疊狀態(tài)徹底轉(zhuǎn)開,才能后拉,且旋轉(zhuǎn)拉機柄的過程有較大阻力,根本不是筆者想像中的“輕松轉(zhuǎn)動”。至于邊轉(zhuǎn)邊拉,則更不可能了,這和一般的折疊拉機柄可大不一樣。
G3/HK33/G41“苦澀”的拉機柄背后,是大有苦衷的。這個折疊拉機柄實際上就是實現(xiàn)手動開鎖的杠桿。G3/HK33/G41是半自由槍機自動方式+滾柱閉鎖設計,依靠滾柱完成槍械自動機的延遲后坐。但我們反過來想一想,槍械的膛壓何等巨大?滾柱能承受得住膛壓,區(qū)區(qū)人力又何俱?因此人力直接后拉槍栓(拉機柄)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這個折疊拉機柄,就是一個杠桿——轉(zhuǎn)動拉機柄的過程,即利用杠桿原理,把槍機(滾柱)強行“撬”開鎖的過程。
滾柱閉鎖的“副作用”
杠桿式的折疊拉機柄嚴重惡化了G3/HK33/G41的上膛手感。上膛時,射手必須有一個先轉(zhuǎn)動、再后拉的動作,才能實現(xiàn)上膛,動作有先后順序,非常別扭。同時,作為杠桿機構的代價,轉(zhuǎn)動、后拉的動作也較為費力,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動作感極差。雪上加霜的是,G3/HK33/G41槍身比較長,拉機柄位置很靠前,重心也很靠前,導致上膛時,射手必須把手臂伸得非常靠前。
換而言之,上膛時,射手的右手持槍,左手使勁向前伸出上膛。此時如果槍械的重心太靠前,槍械就極容易“栽頭”,也就是槍械容易向前墜,射手右手非常難受,很難持穩(wěn)槍械。而G3/HK33/G41的重心偏偏十分靠前,并且整槍也較為沉重。為了避免栽頭,筆者只好盡快完成上膛動作。但如前文所言,HK33拉機柄的動作感很差,要先轉(zhuǎn)動拉機柄再后拉,根本快不起來。當時筆者操作了很多遍,每一遍都無法完成快速上膛,也沒找到什么“竅門”。對于筆者這種接觸過幾十款槍械的人而言,“玩不轉(zhuǎn)”這款槍,心理上多少有點受打擊。
西方有一句諺語叫做“糟糕的工匠總抱怨工具”。不過玩不轉(zhuǎn)HK33,并不全是筆者的責任。因為HK33的拉機柄手感是筆者遇到過的槍中最差的。后來筆者又去操作了一下同屬G3家族的MP5沖鋒槍,發(fā)現(xiàn)上膛動作就好得多。一來是MP5的拉機柄沒有折疊機構,也沒有那個杠桿,動作感好了很多;二來是MP5槍比較短,重心靠后,拉機柄也靠后,上膛時不用把左手伸得太靠前,上膛動作舒服很多。當然,作為滾柱閉鎖的代價,MP5的上膛順暢程度也不如同期的其它槍械,但已可以接受。
后來筆者反思,HK33的上膛手感這么差,很可能和筆者沒找對方法有關。之后筆者觀看了大量的G3/HK33/G41操作視頻,也求證了筆者的伊朗朋友(服役時使用過G3步槍),大致知道了G3/HK33/G41的上膛竅門——把槍械斜豎起來,一些人還會把槍托略微支撐在大腿根上,或者夾在腋下。
把槍斜豎起來后,G3/HK33/G41的拉機柄就沒那么靠前了,槍械的重心也會更靠近射手,此時射手上膛就會舒服得多。但反過來講,這種做法也是無奈之舉,畢竟G3/HK33/G41拉機柄的“動作感”很差,這是改變不了的。此外,這種斜豎起槍械的做法,會導致槍口指向大幅度變化,徹底破壞了原有的瞄準動作。槍械上膛后,射手必須重新瞄準,浪費時間不說,還不利于應急射擊。而反觀AK、M16/M4上,上膛時都可以做到槍口指向基本不變,只對瞄準動作略有破壞,上膛后,射手稍微調(diào)整下就可以了。而在G3/HK33/G41上,則是徹底被破壞了。
說完了上膛,我們再說說釋放拉機柄。G3/HK33/G41/MP5上膛時有一個特殊動作,就是把拉機柄拉到最后方,然后轉(zhuǎn)到掛機位置,再拍一下拉機柄,讓槍械自動機復位。以前筆者覺得這套動作特別帥,但實際操作后發(fā)現(xiàn),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一切又要回到G3/HK33/G41/MP5的“病根”——半自由槍機自動方式+滾柱閉鎖設計,它導致了G3/HK33/G41的閉鎖比較困難、不順暢。筆者自己嘗試過,把拉機柄拉到最后,不轉(zhuǎn)動拉機柄到掛機位置,直接釋放,此時必須迅速放開拉機柄,自動機才能正常復位,如果做不到快拉快放,就有較大概率復進不到位。
說白了,如果慢慢釋放拉機柄,G3/HK33/G41/MP5是根本無法閉鎖/復進到位的。如果釋放得不夠快,不夠麻利,也無法閉鎖,只能再重新上膛。對這個問題心知肚明的HK工程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掛機位置,把拉機柄錯位掛機后,直接用手拍——如此一來,釋放拉機柄的速度就完全有了保證。坦白說,這種設計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這個設計本身卻很優(yōu)秀,有很多獨特優(yōu)勢,比如可以方便實現(xiàn)手動掛機,排除故障時也有一定優(yōu)勢。在筆者看來,對于閉鎖困難的槍械,比如G3家族,這種錯位掛機的拉機柄是必要的,對于沒有閉鎖困難的槍械,這種設計也是添彩的。
HK33的歷史遺留問題
拉機柄設計是槍械的一個小節(jié)。在筆者看來,HK33/G41乃至整個G3家族的問題,出在“血統(tǒng)”上——整體設計思路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最明顯的缺點就是重量大、槍管短。而這些不合理,歸根到底是歷史遺留問題。
眾所周知,G3步槍脫胎于德國Stg.45步槍。二戰(zhàn)是槍械沖壓技術的發(fā)展巔峰,Stg.45大量采用了沖壓零部件,其零部件沖壓比例很高,上、下機匣均使用沖壓加工,便于大規(guī)模加工,給后世的G3槍械家族造成了深刻影響。二戰(zhàn)后,沖壓機匣就成了包括MP5、HK33等整個G3家族的標配。其實沖壓機匣的槍械,重量也不一定大,槍管也不一定短,而是要看具體設計。
就蘇聯(lián)的AKM步槍而言,這款槍只有一個下機匣,自動機在下機匣內(nèi)運動,發(fā)射機也安裝在內(nèi),所有的動作都在下機匣內(nèi)完成,空間利用率很高,以至于上機匣只是一個蓋子??梢赃@么說,AKM沒有上機匣,只有一個超薄的機匣蓋,重量非常輕。同時,蘇聯(lián)對于步槍壽命要求不高,沖壓的鋼板也比較薄,這導致AKM在880毫米的長度、3.1千克的重量下,槍管長度達到了415毫米,具有非常高的重量、長度利用率。
而在包括HK33/G41在內(nèi)的整個G3家族,均采用和Stg.45相同的沖壓鋼制造上、下機匣設計,其自動機在上機匣內(nèi)運行,發(fā)射機卻安裝在下機匣,上下機匣“分工”。這導致G3家族不可能采用AKM那樣的超薄機匣蓋,且上下機匣的厚度都不低。以HK33A2為例,其槍長為920毫米、重量為3.9千克,槍管長度卻只有390毫米。長度、重量的利用率都很低。
此外,相對于導氣式自動方式+回轉(zhuǎn)閉鎖機構,半自由槍機自動方式+滾柱閉鎖的設計,導致G3家族槍械自動機偏長,在自動機行程一定的前提下,上機匣也非常長、巨大,進一步加重了質(zhì)量、加大了長度。對于G3家族的祖先——Stg.45而言,這是一款誕生在二戰(zhàn)末期、使用中間威力槍彈的突擊步槍,低效率的重量、長度利用率無傷大雅.對于G3而言也是瑕不掩瑜,但對于HK33而言,就十分尷尬了,與HK33同時期的M16,擁有現(xiàn)代有托槍械中一流的重量、長度利用率,其結構之緊湊至今都難以超越。反觀“傻大黑粗”的HK33,則是徹底的落后了。至于HKG41,這款“M16化”的HK33擁有了M16的許多特征與外表,卻無法擁有M16的優(yōu)秀重量、長度利用率,并且價格昂貴,銷量慘淡也是再自然不過了。
光環(huán)之下的滾柱閉鎖
后來,筆者和國內(nèi)一位對滾柱閉鎖頗有研究的師兄進行了交流。師兄認為,半自由槍機自動方式所配套的諸多閉鎖機構,無論是FAMAS的杠桿延遲閉鎖,或者是P7手槍的氣體延遲閉鎖,都是很有特色的機構,都有自己的獨特“脾氣”。
滾柱閉鎖是一種獨特的閉鎖機構,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和復雜的結合體——從幾何角度看,無論是圓柱形的滾柱,還是外形規(guī)則的機頭和機體,滾柱閉鎖機構中根本沒有任何稱得上復雜的零件,這些零部件,外形都很規(guī)則,加工也很簡單。也正是因為簡單,易于加工,Stg.45才能被接受,得到采用。
但簡單也給滾柱閉鎖帶來了一個特性,就是對公差尺寸要求極為嚴格。以核心的兩個滾柱為例,整個G3家族的滾柱直徑,在一定尺寸范圍內(nèi),可以讓槍械獲得十分理想的性能。但只要滾柱直徑有一點偏差,槍械的性能就會大幅度下降。
當時筆者被師兄嚇了一跳,感慨德國人公差控制真嚴格。但師兄打斷了筆者的發(fā)言:德國人根本沒解決滾柱的尺寸問題,即便是德國自產(chǎn)的槍械,滾柱也必須要分組配合。真正的滾柱,是以一絲(0.01毫米)為階梯擴大公差、分組配合的。
所謂的擴大公差、分組配合,不是什么陌生的事情。比如一個軸,直徑(名義尺寸)為10毫米,公差為-0.01毫米至0,和軸配合的孔,直徑也為10毫米,公差0至+0.01毫米。實際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公差要求太嚴格、太難加工了,就可以把軸、孔公差擴大10倍,從0.01毫米變?yōu)?.1毫米,而后把生產(chǎn)出的所有軸孔,按照實際測量尺寸,挑選、分組配合。
這種做法固然降低了加工難度,但也造成了一個災難性的后果——這一對軸孔,基本失去了互換性。擴大公差,一直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我國92式手槍為了降低難度,一度將彈匣、彈匣井公差帶擴大,分組配合,造成了92手槍彈匣不完全通用,在實際使用中導致了相當多的不方便。
彈匣經(jīng)常進行拆裝,對互換性非常敏感。滾柱卻不需要拆裝,對互換性相對不敢太敏感,但依然有較高的要求。筆者當時產(chǎn)生了很多疑問,比如隨著槍械的使用,這個滾柱會不會磨損呢?半自由槍機自動方式的核心,就是小機構干大事——槍械的閉鎖、開鎖、延遲、加速,各種功能都集中在兩個滾柱之上,時間短任務重,滾柱受力之惡劣可見一斑,而磨損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滾柱需要更換,該怎么辦?一般的用戶根本無法對滾柱的磨損情況進行判定,如何更換出合適的滾柱?
后來筆者翻閱到了德國PSG-1狙擊步槍的使用手冊。終于明白了更換滾柱的“準則”。
在PSG-1狙擊步槍的手冊中,明確記載射手要對自動機的一個“間隙”進行測量,并規(guī)定此間隙要求為0.1~0.4毫米。出廠時,HK公司會將此間隙調(diào)節(jié)至0.25~0.4毫米。隨著滾柱的磨損,此間隙會逐漸減小。當間隙不滿足規(guī)定時,射手就需要成對更換滾柱,進行調(diào)節(jié)。
HK開發(fā)了一個隨槍的特殊量具:一組塞規(guī)片,共有5片,最薄的0.1毫米,最厚的0.5毫米,中間還有0.4毫米等尺寸。使用時,最小的塞規(guī)片(0.1毫米)必須能插入間隙中,而0.4毫米的塞規(guī)片插不進去或者勉強插入,此時間隙符合0.1~0.4毫米的要求值,如果不滿足就需要更換滾柱。滾柱分號,-1號滾柱直徑比0號小1絲,+1號比0號大1絲。號數(shù)每增大1,間隙增大0.1毫米左右。射手需要成對(必須成對,兩個滾柱號碼必須相同)更換滾柱,直到間隙符合要求為止。
對工廠而言,這樣的裝配并不算復雜,但對于射手而言,這已經(jīng)是相當嚴格的要求了。滾柱的直徑只有8毫米,大小和老式鉛筆的橡皮頭差不多,很容易丟失。對于作戰(zhàn)而言,這樣的要求不免有些強人所難。
所幸的是,更換滾柱的頻率并不高。筆者和海外一位對G3步槍深有使用心得的華人朋友交流過,他告訴筆者,就G3步槍而言,更換滾柱主要集中在新槍時期,至于滾柱本身,從-8號到+10號的滾柱,都可以方便買到,更換起來也不算困難。G3真正的問題是,受制于半自由槍機+滾柱閉鎖的設計,它的自動機動作十分猛烈,后坐力遠比同樣使用7.62毫米NATO彈的FAL步槍猛烈。
按下葫蘆浮起瓢,關于滾柱閉鎖的特性或缺點,我們以后有機會再細說。可以確定的是,滾柱閉鎖無疑是一個“有特殊脾氣”的機構,但在今天,它能力平平,脾氣卻很怪異,注定是要“吃虧”的。因此,也無外乎滾柱閉鎖被德國人放棄淘汰了。
總結
在接觸到HK33/G41之前,筆者對它們十分期待。尤其是其標志性的滾柱閉鎖,更是十分崇拜。雖然筆者一直知道,滾柱閉鎖已經(jīng)被淘汰了,使用滾柱閉鎖的槍械可能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要不然也不會被淘汰。但盡管如此,筆者的崇拜之情也絲毫不減。
然而實際接觸,讓筆者對滾柱閉鎖的膜拜碎了一地。一個原本讓筆者崇拜、喜愛、認為有個性的設計,在筆者的實際接觸后,印象崩塌了。筆者想到過很壞的結果,但沒想到這么壞。事后反思,滾柱閉鎖已經(jīng)被淘汰,HK33也好,G41也好,都已經(jīng)是“半埋黃土”的槍了。反倒是筆者的盲目膜拜更值得深思——在接觸滾柱閉鎖之前,我已經(jīng)聽說了一些它的缺點,也知道滾柱閉鎖被德國人放棄的事實,但我就像熱戀中的人,對這些事實視而不見,依然對滾柱閉鎖抱有美好幻想。這份莫名其妙的盲崇和一廂情愿,才是作為一個設計師的大忌。
滾柱閉鎖是德國人的驕傲,它生于德國,由HK發(fā)揚廣大,也終于德國,消失在HK公司的設計選項中。它一度應用廣泛,步槍(G3、HK33)、機槍(MG3、HK21)、沖鋒槍(MP5)、狙擊步槍(PSG-1)都曾使用滾柱閉鎖,風光無限。但隨著時代發(fā)展,HK全面倒向了回轉(zhuǎn)閉鎖,如今HK公司的步槍(G36、HK416、HK433)、機槍(MG4、MG5)、沖鋒槍(MP7)全都使用回轉(zhuǎn)閉鎖機構或者其它機構,完完全全拋棄了滾柱閉鎖。
一個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斗,還要考慮歷史的行程。人如此,槍也如此。不管我們懷有再多的感情,G3家族的時代已經(jīng)逝去。滾柱閉鎖再有特色,也最終被淡化、遺忘,而再往前走,世界很精彩,就不會再懷念。下一節(jié),筆者將講述一款當年貨真價實的先進槍械——AUG步槍。
文/王洋 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