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里的藝術家(下)
- 來源:藝術啟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廚房,藝術家,紀錄片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6-03 20:18
文/荊 凡 圖/高梓淳
“丁零零——”鬧鐘響起。正在看文藝復興主題紀錄片的葉丹趕緊跑進廚房,打開蒸箱取出面團。
“不對呀!”一路跟過來的媽媽用手摁了摁面團,“還沒有發(fā)酵好呢!”
媽媽又伸手探了探水碗的溫度:“這碗開水原本是用來增溫增濕的,但我們光顧著看紀錄片,沒有及時更換,導致水的溫度降下來了。”
“現(xiàn)在我們該怎么辦呢?” 葉丹問媽媽。
媽媽笑了笑,重新?lián)Q了一碗熱水,將面團放回了原位:“環(huán)境很重要……”
葉丹若有所思:“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所表現(xiàn)出的蓬勃的創(chuàng)造力,是因為當時的大環(huán)境。”
“什么樣的大環(huán)境呢?說來聽聽。”媽媽覺得葉丹說得不夠具體。
“一方面是藝術家都在努力博得贊助人的信任,以獲得作品委托;另一方面是他們渴望擺脫宗教束縛,呼喚人文精神……”
饞嘴的葉青在一旁看倆人聊得起勁兒,有些著急,催著媽媽繼續(xù)做面包。媽媽不緊不慢地將一根根碧綠的蘆筍切開,又將紫里透白的洋蔥從中間劈開,再縱向切成薄片,那洋蔥竟然像極了長著重重花瓣的花朵。葉丹和葉青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花朵,忍不住湊近了仔細看。
葉丹和媽媽圍著面團比畫了一會兒,規(guī)劃了一下各種食材的擺放方式。葉丹輕輕把洋蔥花朵和蘆筍葉子擺在了面團上,又加上鮮紅的小番茄作裝飾,再點綴上香菜、腰果——面團上儼然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葉丹沒想到自己第一次做面包就能這么成功,趕緊把擺好的面團送進了預熱好的烤箱里。
“真像一幅油畫小品!”爸爸豎起大拇指點贊。
“這個面包還有一個名字,叫油畫佛卡夏,等下烘烤完你們就知道它有多漂亮了。”
聽媽媽這么說,葉青索性打開烤箱的燈,拿著恐龍玩具坐在烤箱前等待起來。爸爸也玩興大發(fā),竟然也陪著葉青坐了下來,一邊看還一邊感慨:“到底是誰發(fā)明了烤箱這么神奇的東西呢?居然能把面團烤成香噴噴的面包!”
沒想到爸爸的話又啟發(fā)了葉丹:“可不是!沒有合適的外部環(huán)境條件,面團不可能變成面包,藝術也無法進步!”
“關鍵還得調配各種材料才能嘗到烘焙面包的美味,物質基礎是不可缺少的!”媽媽說,“沒有文藝復興時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的繁榮,就沒有文藝復興;沒有美第奇家族和許多雇主真金白銀的支持,藝術家們也很難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作品。進一步說,沒有荷蘭市民階級的崛起,就沒有風俗畫的盛行;沒有北宋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就沒有百科全書式的《清明上河圖》……”
“你們的媽媽又開始上課啦!”爸爸笑嘻嘻地說。
葉丹故意不接爸爸的話,她一點兒也不反感媽媽“上課”,媽媽說的和學校課后藝術興趣班教的正好可以關聯(lián)起來:“老師剛給我們講了中國古代繪畫,媽媽這么一說,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很多宮廷畫師的繪畫與士大夫或文人的繪畫有如此大的區(qū)別——因為朝廷給這些畫家提供了經(jīng)濟支持,所以他們的畫作會討好皇族貴胄,不用為生活發(fā)愁的士大夫和文人可以畫自己想畫的內容,而要靠賣畫掙錢的文人為了生存就只能畫一些相對好賣的畫!”
“哈哈哈,你說得太對啦!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是天天為生活發(fā)愁,琴棋書畫詩酒花就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估計連畫畫的時間都難得有啦!”爸爸忍不住笑了。
一家人正說著,烤箱叮的一聲響了,油33
畫佛卡夏出爐了——面包上的食材被烤得焦黃,綠色的蘆筍上的洋蔥花朵像盛開的芍藥,鮮紅的小番茄加上點綴其間的香菜葉和腰果,仿佛是經(jīng)過精心打理的小小花園。
葉青迫不及待地想嘗嘗面包的味道,但媽媽剛一刀切下去,旁邊的葉丹突然想起了什么,發(fā)出了絕望的“吶喊”:“啊——忘記拍照了!我本來是要把這個面包當成家庭勞動作業(yè)的!”
媽媽聽完,趕緊停下手,但一切為時已晚。爸爸卻輕松地笑笑說:“那你就明天再做一個唄!”
“太好啦,明天又有好吃的嘍!”葉青的歡呼聲夾雜著葉丹的嘆息聲,和面包的香味一起飄出了窗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