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tǒng)釣法(九)——調標技術
- 來源:垂釣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傳統(tǒng),釣法,調標技術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2-25 15:23
文/圖 江蘇·沈禹羲
七星標是中國傳統(tǒng)釣具中的精髓,可以說,沒有七星標的傳統(tǒng)釣是沒有靈魂的,足見七星標“身份”的重要性。追溯歷史,七星標的雛形是簡易的禽類羽毛浮標,垂釣者收集家禽掉落的羽毛桿,如輕質地的鴨毛、鵝毛等,將其固定在魚線上充當浮標。
后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傳統(tǒng)釣用的浮標材料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提高標相的準確度,人們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浮標形式,而是研發(fā)出了一種新型的、更易于展示魚兒就餌信號的顆粒豆標,主要為塑料材質,這種顆粒浮子的長度顏色各有不同,有長橢圓形,也有短橢圓形,還有一些豆標浮子是纖細的長方體設計外觀,外層噴涂熒光漆涂料,有淺綠色、大紅色、紅綠組合色、熒光白色等。
根據(jù)魚線粗細的不同,所配的豆標大小也各不相同。對于喜釣鯽魚的休閑釣手而言,市面上已經(jīng)配好的線組完全能夠滿足需求。垂釣者也可以去漁具店購買自己喜歡的豆標,回家將其一粒一粒穿到魚線上,自己動手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在市面上常見的七星標線組中有一種可調式線組,通常綁雙輕質魚鉤(也有單鉤),線組上帶有軟芯刻度鉛、軟膠太空豆、美式8字環(huán),使用時不易跑線。目前仍有很多傳統(tǒng)釣者手工剪鉛皮進行調標,但更多的人還是習慣使用更便捷的免調標線組。
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七星標線組的搭配形式多樣,但搭配朝天鉤仍然是主流。
七星標配雙鉤子線如何調標呢?第一步,用重鉛去找底,了解水深,測試目標釣位是否過深或雜物過多易掛底。第二步,確認此處適合垂釣后,把線組放入水中進行觀察,鉛墜的重量須大于豆標的浮力,能把豆標全部拉入水下,這樣才能進入下一步驟。第三步,把水下的第一粒浮子往上推,慢慢嘗試,直至其與水面持平,這樣第一個浮子到鉛墜的距離就是釣點的大致深度。第四步,將第一個浮子往下調一條子線加10厘米左右的距離,再次丟入水中,讓全部浮子沉入水下,這時就可以修剪鉛皮了。修剪鉛皮時不要過急,應慢慢修剪,直到第一個浮子重新露出水面才算操作結束。此刻,水下的鉛墜處于懸浮的狀態(tài),魚鉤離底也有10厘米左右。第五步,掛上商品餌料,把所有浮子往上推,每粒間隔四五厘米,直到前兩粒浮子完全平躺水面,第三粒浮子剛好與水面平齊,我們就可以正式施釣了。
七星標從上往下數(shù)第三粒浮子往往會被涂成與其他六粒不同的顏色,比如在綠色浮子中搭配一粒紅色的。五星標、六星標雖然沒有醒目豆,但調標原理大同小異。
關于七星標朝天鉤線組。這種線組構造簡易,使用方便,在傳統(tǒng)釣法中使用頻率最高。在調標前,我們要先檢查鉤子、浮標及魚線搭配是否合理,方法是把所有浮子捋到一起,與魚鉤貼緊,如果魚鉤和浮子可以整體沉入水底,或第一粒浮子與水面平齊,即說明這套線組的搭配是合理有效的,不存在“小馬拉大車”的情況。
接下來就可以調標了,由于朝天鉤是自帶配重的鉛頭鉤,所以原則上無須再加鉛皮,朝天鉤的重力大于整套浮子的浮力。與上一種剪鉛皮的方法類似,可以在全部浮子和魚鉤能夠沉入水底的情況下,將第一粒浮子往上推,直至其與水面持平,此時它與朝天鉤的距離就是水的深度,然后再將所有浮子往上推,使前兩粒浮子平躺在水面上,第三粒剛好與水面持平,這樣掛上蚯蚓即可施釣。
在實際垂釣的過程中,為節(jié)約時間,再加上水下情況復雜,水底凹凸不平,我們往往不會每次都這樣按部就班地去調節(jié)七星標,而是憑借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進行操作。比如,來到一處野河邊,我們先去試水,看看水有多深,魚鉤到底能不能觸底,水底有無雜物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釣友習慣先打窩子再下竿,這樣在后期“走釣”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個別窩子不能用的情況,浪費了大量酒米窩料)。以4米長的線組為例,試水時,我們可以直接把新買的七星標的七個浮子向上推,推至魚線中間距鉤大約1米的位置,各浮子之間的距離可以稍大一些,如10多厘米,接著就可以將線組丟入水中進行觀察,若所有浮子全部沉入水面以下,說明水深過大,要把所有浮子向上推移,直到有兩三粒浮子露出水面;反之,若七粒浮子全部露出水面,說明水體不深,我們需要把所有浮子向下推,直到有兩三粒浮子露出水面才能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即微調,先把10多厘米的鉤距縮短至3至5厘米,然后調至前兩粒綠色浮子穩(wěn)定地平躺于水面,第三粒紅色醒目豆剛好到達水面,其他四粒浮子都在水下。此時朝天鉤已經(jīng)躺在水底,調標結束,可以施釣。需要說明的是,浮子的距離不必局限于3至5厘米,其他的如1至2厘米或6厘米以上皆可,只不過距離過大,靈敏度會有所降低,距離過小,出現(xiàn)雜亂信號的概率會增大。
一些有經(jīng)驗的老漁翁會直接把浮子距離調成三五厘米試水施釣。的確,在熟悉的水域是可以免調標的,用前一次調好的線組直接釣即可。但水位若發(fā)生變化,這樣做便不???,會出現(xiàn)魚鉤懸浮不著底的情況。
經(jīng)過科學調標并確認朝天鉤已經(jīng)躺底后,釣其周邊水深相差不大的位置就無須再調標了,即使水底不平整,鉤子略有移動產(chǎn)生少量誤差也不要緊。如果水面只平躺著一粒浮子或只有一粒浮子置于水下,又或是在這兩種極限狀態(tài)之間徘徊,這些都沒問題,即浮子處于“一上六下”至“六上一下”之間的所有狀態(tài)都可以。
注意,假設我們在首次試水調標時直接出現(xiàn)一兩粒浮子在上面、其他浮子在下面的情況,魚鉤未必真正到底,很可能釣了半天,一直都在釣浮,而釣魚人卻渾然不知。七星標傳統(tǒng)釣法以釣底為主,很少釣浮,若要刻意釣浮(離底),可以留一粒、一粒半或兩粒浮子在水面之上,其他的在水下。
一些中老年釣友視力不好,使用長竿釣魚時看不清浮子的具體位置,難以看清浮標是否有動作,特別是在有風浪時更是看得云里霧里。這個問題解決起來很簡單:讓相鄰的標豆挨在一起,四個變兩個,六個變三個,這樣就醒目了。
使用新購的線組時,有的人習慣先把線頭拴到竿梢上,再把線從橡膠線盤上解下來,有的人則喜歡先解線再將線頭拴到竿梢上,無論怎樣操作,一定要細心,防止魚線纏繞打結。竿梢與魚線的連接方式大致有三種,使用最多的是“推珠子”——將線頭套住竿梢棉線,再推珠子加以固定;第二種是魚線線頭打結,這是一種特殊的活結,隨釣隨用,收放自如;第三種是在竿梢綁一個小金屬環(huán),與之對應的線組前端拴一個釣魚別針,二者相互扣住,這種連接方法多用于釣大魚。收線時建議先把魚鉤鉤在線盤上,以防纏繞魚線時鉤到手指。
使用過的七星標線組浮子往往不太齊整,再次解線時易打結,多次使用后磨損程度加大,強度受損,易斷線,因此我們在垂釣時應盡量愛惜線組,魚線一旦受傷或者打結,應更換新的線組,以免釣到大魚時魚線被掙斷。更換線組時,原線組的魚鉤可以取下重新綁扣,避免浪費。
七星標線組的調標手法和使用習慣因人而異,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有助于抓住機遇,釣出理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