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 來源:戶外探險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攀巖,康復師,運動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8-14 15:57
醫(yī)生的判決
“你這個肯定要跛行,就不要想攀巖了,省著點用吧!”
醫(yī)生查房時語氣一如往常的平淡。 2019 年11 月底,我接受手術拆除左腳踝里的鋼釘和鋼板。距離攀登布達拉北壁“加油”路線墜落骨折受傷,已經過去了兩年又兩個月。醫(yī)生這幾句話跟兩年前說的一模一樣,連語氣表情都一樣。
它猶如一塊巨石,壓在我心中,如鯁在喉。
這兩年來在康復師Eva 的幫助下,我感覺恢復得已經很好,拆釘前還完成了難度5.13a 的運動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腳踝活動度受限、偶爾的酸疼似乎又隨時提醒我醫(yī)生的判決。
2019 年11 月術后, 終于確定 2020 年8 月前往布達拉。從春節(jié)后孫斌在浙江老家照顧病重的母親、翻蓋老宅,Rocker 則去到藏區(qū)拍攝網(wǎng)紅。7 月份,孫斌回到北京,我們開始出發(fā)前的合練。
充分的準備
一如既往地成都集結采購。這次有紀錄電影劇組加入,在孫斌的主持張羅下,物資準備工作繁雜卻很順利,僅僅我自己的攀登裝備就打包轉場了五六次。
8 月8 日,住到雙橋溝3200 米的五色山莊,白天去4700 米的大本營適應。孫斌母親病逝,他回去浙江老家奔喪,4 天后趕回來。直到16 日所有人住到大本營,3 天后有天氣窗口,在此之前完成最后的適應,并運輸物資。
這幾年布達拉攀登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就是天氣,我們從未遇到4~5 天連續(xù)天晴,而這就是爬布達拉北壁所需要的時間。
雙橋溝冬季氣候穩(wěn)定,但布達拉北壁溫度可達零下20℃,沒有一絲陽光,裂縫里的水全都凍成了冰,更不可行。歷史降水和氣溫等氣象數(shù)據(jù)顯示只有8 月、9 月是最佳選擇。
18 日早起,營地白茫茫一片,巖壁上堆滿冰霜,沒有兩天化不掉。我和小六18 日撤回五色山莊睡一晚,19 日返回營地,下午跟孫斌和Rocker 進行了兩趟運輸,把攀登用的物資從大本營運到巖壁根部,中間要跨過200 米冰川,冰川角度從30 度逐漸過渡到60 度,我們3 個人無保護獨立行進,Rocker 還要兼顧拍攝工作。
艱苦的攀登
20 日一大早,天剛亮,我們背著最后一批物資踏上冰川,感覺狀態(tài)還不錯,天氣也很好。存放在巖壁根部的幾個包沒有破損,水和食物放在吊包的底部,上面是衣物和睡袋,里面裹著充電寶等電器、上廁所用的干燥劑和袋子,再是當天用的水、食物及爐具,一些緊急備用的物品,幾個巖鉤、bolt 和電鉆, 150 升的包被塞得滿滿當當。
第一段爬得很順利, 在aid 和 free 之間自如切換,沒有太多恐懼,腳踝一切正常,比以前爬得都要順。設好保護站,固定領攀的繩子,這是一根60 米長的動力繩,Rocker 推上升器,帶著另一根110 米長拖拽用的靜力繩;第四段是我平日里就在思索和糾結的段落,這一段有一條15 年前留下的繩子,掛在上方保護點,下面3米只有繩芯沒有繩皮,整根繩子濕漉漉呈黑褐色。如果用這根繩子上升,可以很快通過這一段,但是如果繩子或上方保護點一旦出問題,后果將不堪設想。我選擇了用這根繩子,往上領攀了幾米,掛在繩子上測試,然后沿繩子上升。
天黑時分,懸掛內帳的三角形鎖被拉開成了J 形。我趕緊拉著孫斌靠近巖壁這邊,我倆轉移重量到繩子上,換一把絲扣鎖連接內外帳,一翻折騰下來,孫斌的衣物防水袋也不見了。查看掛在內帳吊繩上的其他物資,貌似沒有其他損失。再細數(shù)孫斌的損失,羽絨服、沖鋒衣、換洗貼身衣物、充電寶和充電線等。我們再次評估,認為可以繼續(xù)。
第二天,天氣一如預報中那樣給力。第10 段是3 年前受傷的地方,取回當年逃跑時留下的兩個塞子。脫落的地方可以看到在石頭底部崩掉后留下的新鮮印記,巴掌大,約10 厘米厚。不禁感慨,后面的每一步都是超越。
第四天預報有降水,爬了一段,固定好繩索,回到吊帳。下午開始下雨,慢慢外帳開始滲水,從頂上的連接處外帳被巖壁磨損的地方。到了晚上,外面下起大雨,吊帳里面下小雨。我跟孫斌用跪姿休息,頭埋在手臂上,身體蜷起來,半截防潮墊剛好夠長,底布濕了也不怕。后半夜雨停了,擦干帳篷安然睡去。
沖頂日當天,天氣不錯,這里往后角度變緩,隱約可以看到終點山脊,成功在望。這兩天有很多干凈的寬縫,大塞子不夠多,爬起來有些痛苦,有時候塞子幾乎是全部打開搖搖晃晃地卡在縫里面。
今天不用挪吊帳拖包,輕裝上陣效率也高了。后面兩段就是大裂縫里面卡了些汽車和卡車大小的石頭,于是乎鉆山洞、翻石頭。整體上60 度,局部有幾個仰角要爬,這兩段free 為主快了許多,4 點多到達山脊,線路的終點。
山的另一邊我們終于看到了,沿山脊往右是布達拉主峰,那并不是我們的目標,翻上山脊“加油”路線已算完成。我們在頂上盡情享受,直到天黑才下撤。
次日回到大本營,見到小六及朋友們,心里的石頭落下。直到孫斌又一次返回巖壁根部搬運完所有物資,布達拉劇終。
后記
我們給出線路信息如下:600 米/15 段/A2/5.9+,與山野井泰史的數(shù)據(jù)略有出入。
從這條線路的難度系數(shù)出發(fā)很難體會到實際攀爬感受。在布達拉峰“加油”路線上,每一段都有一個或者多個比它難處理的情形。因為高海拔行動能力受限,應對起來要更艱難,多變的天氣、濕滑的巖壁、寒冷的夜,布達拉環(huán)境要更糟糕,整個攀登項目體量更大,不確定性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