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中的面具
- 來源:藝術(shù)啟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宋元時期,面具,神秘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0-03-04 22:39
宋元時期,我國民俗文化迅速發(fā)展,百姓的精神生活日趨豐富,“娛樂至上”的社會需求使得面具從宮廷逐漸流傳到民間,成為民間戲劇的道具之一。比如源于“軍儺”的貴州安順地戲,在其特有的“屯堡文化”浸潤中,造就出美妙絕倫的木雕面具。截林、剖半、出坯、白面、上彩……安順面具經(jīng)過多道工序才得以制成。寫實與想象兼具,真率與粗獷并存,至今人們還喜歡戴著面具再現(xiàn)朱元璋平定戰(zhàn)亂時的場景,當?shù)厝酥液裆裼碌木窬痛藗鞒邢氯ァ?/p>
而在西方悲劇藝術(shù)中,面具作為常用道具很容易喚起觀眾的認同感,使他們的情緒得以宣泄,情感得以凈化?!抖淼移炙雇酢肥枪畔ED悲劇家索??死账沟淖髌贰V魅斯淼移炙箯某錾鸨惚豢膳碌脑{咒所籠罩,他一度與命運抗爭,卻終究無法擺脫宿命,最后戳瞎雙眼,走上自我放逐之路。據(jù)說在早期舞臺上,演員會佩戴類似古代盔甲的金屬面具,傳達主人公堅忍不屈的品格。
日本歌劇版《俄狄浦斯王》中,演員把面具像王冠一樣置于頭頂,使面具與面部同時展現(xiàn)給觀眾,從而塑造出不甘命運擺布的“巨人”形象。李六乙執(zhí)導的中國版本中,男歌隊佩戴著白色面具,其靈感源于春秋時代的陶俑。演員戴上它后,表情弱而不虛,眼角、嘴角處的微小變化傳達著難以言說的神秘。
始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即興戲劇,一度是人們表現(xiàn)反對神權(quán)壓迫、追求人生樂趣的載體。劇中的各種面具對應著相對固定的角色類型。比如鷹鉤酒糟鼻加小胡子代表貪婪吝嗇的老頭兒,請客時只抓一只野貓熬湯;長鼻子加艷麗的紅嘴唇代表機靈古怪的孩子,他們常像提線木偶那樣活蹦亂跳;沒有什么表情的白色面具代表懶惰又可憐的女仆,她在劇中總是莫名地爬起或跌倒……面具蘊藏著多種多樣的人性色彩。
作為日本古老的傳統(tǒng)藝能之一,“能樂”基本圍繞緬懷先賢、追憶往昔等情節(jié)展開,是一種頗具特色的舞臺藝術(shù),能樂面具表現(xiàn)的便是人死后的靈魂形象。表演經(jīng)典劇目《葵之上》并非易事,據(jù)說能樂面具給眼睛留出的位置非常窄,演員表達情緒時頗有難度,而觀眾欣賞能樂也是個技術(shù)活兒,從“無表情”里捕捉表情可沒那么容易。
在我國乃至世界戲劇的舞臺上,面具的作用可不小。盡管它們的材質(zhì)、形狀不盡相同,卻能幫演員在遮蓋與掩飾中表情達意。觀眾們只有透過面具的表象看本質(zhì),才能深入理解舞臺上或悲或喜的戲劇角色。
